2001年,世紀之交的九運會,首次實現(xiàn)在設項上全面與奧運并軌,共有45個代表團的12314名運動員參加了預賽,8608名運動員參加決賽。在參賽的45個代表團中,有32個獲得金牌,有37個獲得獎牌,誕生了很多冠軍,也創(chuàng)造了不少紀錄。
當所有比賽落幕、獎牌各歸其主后,這場盛會還留下了什么?或許答案藏在不同人的故事里。
一塊金牌 開啟了她未來的輝煌之路
對羽毛球奧運冠軍張潔雯來說,九運會是她職業(yè)生涯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在時隔24年后,回眸九運會的女雙決賽,“廣州妹”張潔雯坦言自己當時并沒有對在家門口奪金報有太多期望。當時還是小將的她,與師姐楊維配對征戰(zhàn)九運會羽毛球女雙項目。她們一路過關斬將,最終在決賽中迎戰(zhàn)曾兩奪奧運會金牌的“傳奇組合”葛菲/顧俊。
“決賽面對的是葛菲/顧俊,他們是傳奇,我是帶著一點仰望的姿態(tài)去面對她們,期待能夠盡力地去拼她們,其實當時我是沒有壓力的,只是感覺我放手一搏沖擊她們,最后成功了?!?/strong>
那年廣東羽毛球隊在男團、女團決賽相繼折戟之后,女雙成為廣東球迷唯一的期望。那一天,天河體育中心體育館座無虛席。即便二十多年過去,張潔雯依然記憶猶新。
“在廣東,羽毛球是非常受歡迎的,加上2001年的時候,也好久都沒有這么盛大的高水平賽事在廣州舉行了,所以我非常記得,當年的羽毛球女團決賽以及女雙決賽,全場爆滿,甚至連看臺的樓梯都坐滿了觀眾,我從來都沒有見過這么多觀眾,哪怕是我當年已經(jīng)開始參加國際比賽了,但也沒見過爆滿成這樣,觀眾也非常熱情,不停地為運動員加油,或者是你沒打好,觀眾們也會異口同聲地發(fā)出遺憾的聲音?!?/strong>
回顧自己的全運會征途,作為奧運冠軍的張潔雯坦言,自己對于全運會的感情很復雜,從九運會到十一運會,她在全運會拿下了五枚銀牌和一枚金牌。除了九運會的金牌之外,她曾三次獲得全運會女團的銀牌,這是她整個職業(yè)生涯的遺憾。
“十運會的時候,我們的陣容很強,我和楊維,還有謝杏芳帶領廣東隊力爭女團的金牌,但是那一屆全運會是第一次可以打亂對陣序列,就是不再需要一單對一單,一雙對一雙,結果我們最后因為這個排陣的問題,拿到了銀牌……到了十一運會,我最想的就是拿到女團的金牌,但是最后沒有拿下來,我失落了好幾個月的時間。”
但如果回顧她的職業(yè)生涯,全運會“饋贈”對于張潔雯來說是無價的,因為九運會的金牌,為她開拓了后來的輝煌道路。
“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沒有九運會的金牌,中國隊在2002年亞運會兩對女雙失利的前提下,考慮重組女雙陣容,就不會考慮我和楊維的組合,所以全運會女雙這枚金牌最大的意義就是為我之后拿到雅典奧運會金牌奠定了基礎?!?/strong>
一種精神 志愿服務書寫人生精彩篇章
任何綜合性運動會的成功舉辦都離不開舉辦地人民的鼎力支持。在賽場上,運動員揮灑汗水爭金奪銀。在賽場外,志愿者的服務工作,同樣令人稱道。2001年,青年志愿者注冊制度剛剛實施。在此基礎上,九運會實現(xiàn)志愿服務的高效運轉。當年共有超過13萬人參與到志愿服務中,陳曉紅就是其中之一。
當年還是學生的陳曉紅在中華廣場門口“偶遇”九運會志愿者招募活動。比賽期間,她被分配到了廣東省人民體育場,負責現(xiàn)場播報工作。
“我在省體做志愿者進行現(xiàn)場播報之前,其實是沒有怎么接觸過足球的比賽,對于比賽的規(guī)則和流程并不熟悉。很多時候,拿到球員名單時,會看到很多生僻字、多音字,當時網(wǎng)絡沒有那么發(fā)達,所以我是帶了一本新華字典,在比賽間隙的時候進行查證,去校驗字的讀音,爭取有一個準確的播報?!?/strong>
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不單單收獲了運動員們的肯定,陳曉紅也獲頒九運會優(yōu)秀志愿者證書。對于陳曉紅來說,參與全運會的志愿者服務工作,給她隨后的人生留下了寶貴的“饋贈”,讓她找到了從事志愿者工作的快樂與意義。后來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她,經(jīng)常引導學生參與到公益服務中去。
一出好劇 寫出廣州人血脈中“體育基因”
回首2001年,體育在每個人的日常中留下了很多印記,北京申奧成功在許多人心中種下了體育的種子,九運會的舉辦也讓羊城的街頭巷尾充滿體育話題。作為當年的“潮流爆款”節(jié)目,剛剛登上熒屏僅僅一年的《外來媳婦本地郎》也適時推出“迎九運”相關節(jié)目選題。
在“生仔未必就系?!?/strong>的“省歌”旋律伴奏下,熒幕里的康家眾人也期待為九運會盡一分力。作為劇本的創(chuàng)作者,《外來媳婦本地郎》編輯余陽在多年之后回憶起劇本設計的構思與想法。
“在北京申奧成功的前提下,又有九運會,我們廣東人作為東道主的那種自豪感、使命感就自然而然地衍生出來,在劇本設計的時候,我們考慮的是如何立足于城市的大件事融入到角色或者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去,例如康伯,他是喜歡風雅的,寫自傳、喜歡畫畫,所以就在劇情上安排他畫會徽,青春靚麗的由美則是會安排她去報名做志愿者。雖然最后由美只是被選上場館的維護志愿者,但她也會在家里練習為排球比賽拖地等等?!?/strong>
能夠成為中國電視史,乃至世界電視史上最長壽的情景劇,《外劇》的成功不單單源于“本地”與“外來”文化元素擦出火花的妙趣,跟與早期劇本設計立足基層市民生活,講老百姓家常故事的鮮活,廣東人與生俱來對于體育的熱情,更是讓整個劇本增色不少。
“作為編劇其實我個人并不是對所有的體育項目都十分了解,但是演員們卻很自然地將他們對于各個項目的感悟融入到表演中,不論是康伯還是“光宗耀祖”,這不單單是他們作為優(yōu)秀演員的素質(zhì),更加是因為他們?nèi)粘>褪窒矚g體育,有自己的理解,正因如此,他們讓劇本提升了高度?!?/strong>
在《外劇》“迎九運”的選題中,還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小時候的天庥在家人的鼓動下有了嘗試進行體育鍛煉,力爭參加后來舉行的北京奧運會的夢想?!皹酚^向上,力爭上游”的體育精神更是九運會給予那個年代的孩子們最直接的精神饋贈。
在24年后的今天,談及世紀之交的2001年,留給大家的更多是一些類似“夢核”場景的、帶著朦朧濾鏡的記憶殘片,又或者是那些耳熟能詳?shù)膭鸥杞鹎?,甚至是現(xiàn)在會讓人會心一笑的“殺馬特”。但是從六運會到九運會,體育元素與全運會早已鐫刻進了不少廣東人的生命年輪中。九運會留下的饋贈,在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們生命日常的一部分。